继前段时间出现西瓜、甜瓜“卖瓜难”之后,开发区皇甫街道办事处马辛庄村近日又出现了大葱滞销的情况,农民辛苦一年种植的大葱,一斤只能卖8分钱,一把尼龙绳就等于十捆大葱。早报在当大葱“推销员”的时候,也禁不住发问:“又是滞销,我们该咋办?”(《濮阳早报》8月6日6版)
“又是滞销,我们该怎么办?”这个问题问得好。难道就眼看着让农民的大葱烂到地里?难道只有靠媒体的呼吁才能帮农民渡过难关?难道只有那些好心的市民才能帮农民?农产品滞销,折射出了什么?
从报道来看,“卖瓜难”是因为交通等原因,“卖葱难”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。但是,供求关系不理顺才是深层次的原因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:今年出现“蒜你狠”,明年则现“卖蒜难”;今年出现“姜你军”,明年必现“卖姜难”等等。在信息闭塞时代,农民在进行生产抉择时难免存在投机心理,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易稳定。不能准确预估农产品产量,只能根据前一年某种农产品的走势来判断今年该种什么,便出现今年什么好卖种什么,种什么明年什么过剩的情况。而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,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而便捷。如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能通过更多举措对农民加以引导,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当地产业进行合理布局,继而引导农民科学种植,那么,农产品现滞销问题就可能不再出现。因此,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仅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“拓销路”,而更要帮助农民“转思路”。只有广大农民的视野开阔了,思路拓宽了,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,在种植项目的选择上,就不会盲目追随,就会更加科学理性,从而让增收致富之路又宽又广。
面对农产品滞销,除了媒体呼吁、好心市民和爱心企事业团体伸出援手外,地方政府更应该找原因,想对策。否则,去年出现“白菜滞销”,今年出现西瓜和大葱滞销,明年指不定又有什么农产品要滞销了。
新闻热点